香港:在嚴厲國安法施行四年後,至少900個新聞工作消失、媒體流亡海外

國安法的制定為香港新聞自由衰落的轉捩點,在這部峻法通過四年後,無國界記者(RSF)對流亡記者的困境進行深入調查,並呼籲對港僑主導的媒體給予更多支持。
根據無國界記者的統計,自香港於2020年6月30日通過《國家安全法》(NSL)以來,至少有900名記者失去工作,其中數百名記者移居海外,這些港僑在台灣和英國等國家建立10間媒體。光傳媒總編輯梁嘉麗解釋說,「我以前在《蘋果日報》的同事裡,只有5%繼續從事記者工作,多數人都已經改行。」她補充道:「離開香港讓我感到無助,但創立流散媒體給予我力量,讓我覺得自己仍有能力抵抗,也減少背離家鄉的負罪感。」
「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一落千丈,流散海外的媒體成為該地資訊的重要來源,但這些媒體仍十分脆弱、絕大多數難以持續營運。我們呼籲國際社會為流亡記者及其媒體提供切實支援,包括開放簽證計劃及大規模的資助和發展計劃。」
新成立的10家媒體主要在網上營運,包括台灣的光傳媒(Photon Media)、英國的追新聞(The Chaser)和綠豆(Green Bean Media),以及記者遍布全球的棱角媒體(Points Media)。最新加入者為流亡英國記者創辦的《香港人》(The Hong Konger),這份網路雜誌「將香港視為超越地理位置的概念」。
「紅線」的影響
在國安法的限制下,仍在香港工作的記者必須小心避開中國所新增「紅線」(記者不得報導的禁忌話題),流散海外的媒體則承擔起報導敏感話題的任務,對抗中國政府的不實資訊。《蘋果日報》前總新聞主任李家聰解釋道,「目前,香港所有現存媒體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自我審查。位於香港以外的媒體能夠相對自由地進行報導,不受『紅線』限制,可以選擇在香港已經『消失』的新聞或角度報導。」
流亡新聞媒體的挑戰
由於財政困難,這些港僑主導的媒體前景仍不明朗。李家聰表示,「海外流散媒體缺乏資源、人力有限。為保持獨立性,他們不依靠廣告而是靠讀者訂閱。」梁嘉麗補充道,「香港國安法通過後,以眾籌方式向流散媒體捐款可能被視為支持外國勢力,訂閱數更大幅下降,使我們的工作難以為繼。」
過去四年來,香港政府以現行法律起訴至少28名記者和新聞自由捍衛人士,其中10人仍在獄中,並關閉《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兩大獨立媒體。在此同時,當局一再騷擾記者協會,所形成的恐懼氛圍導致至少五家小型媒體停止營運,一名無國界記者代表甚至遭禁止入境。
2023年,無國界記者向香港等62國的460名記者提供財政援助;其中三分之二的資金用於支付流亡記者的搬遷或重新安置費用。無國界記者並為報導中國(包括香港)的記者制定大規模技能培養計劃,向至少890名記者提供中文、粵語和英語的網路及現場培訓課程。
短短20年內,香港的排名從第18名大幅下滑,在無國界記者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名列第135。中國在指數所調查的18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