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黎智英拒絕認罪,用於指控他的證據突顯其國安法案件審理之專斷本質

1月2日,在12月開庭審理至今的國安法案件庭審中,香港出版商黎智英對所有指控皆不認罪。檢方所出示證據(包括其他同謀)顯示出他所遭受指控的謬誤不實。
在其國安法案件審理的第六天(1月2日),香港獨立報刊《蘋果日報》發行人暨創辦人黎智英對所受的「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和「發布煽動刊物」指控表示「不認罪」,此案對全球的新聞自由極為重要。原定持續80天、無陪審團的庭審已於耶誕假期間休庭。
黎智英被控利用《蘋果日報》作為平台挑起動亂、組織2019年的民主示威活動。檢方於1月3日出示黎智英所傳送訊息作為上述「罪行」的證據,在訊息中,黎智英向致力於維護香港法治的非政府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負責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請求協助,以取得前港督對2019年引渡條例草案的評論,這部爭議性的法案在香港引起廣泛抗議。
「在黎智英遭到起訴的荒唐案件中,其最新發展讓人極為擔憂,更進一步表明這些指控的謬誤不實。只因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權捍衛者盡責揭露香港對人權的侵犯,便將他們視為『同謀』加以針對,此舉進一步證明中國政府企圖控制境外資訊。國際社會需對此案保持警惕並譴責其嚴重侵害行為,這些行為將影響全球各地的所有人。」
此外,檢察官引用《蘋果日報》150多篇文章作為「煽動刊物」的例證,並將黎智英過去幾年曾聯繫的多位人權捍衛者列為勾結外國勢力「同謀」。遭中國指名者包括羅傑斯、批評中國人權記錄的國際立法者團體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執行董事裴倫德(Luke de Pulford)、全球馬格尼茨基司法運動負責人布勞德(Bill Browder),以及活動人士兼香港流亡網路媒體棱角(The Points)執行總監劉祖廸(Finn Lau)。
2020年12月至今,黎智英一直被關在最高安全級別監獄,他已因捏造的欺詐罪名而被判處五年九個月徒刑,並曾因參加2019年與2020年「未經批准」的四場民主抗議活動而被判20個月徒刑。過去25年來,黎智英在香港不斷努力維護媒體多元和新聞自由的價值。法國里昂市近日授其榮譽市民身份,以表彰他投身捍衛前述原則。
無國界記者(RSF)代表團於2023年12月前往香港,以監看黎智英的歷史性國安法案件開庭審理,並從早上5點開始排隊以確保可入席法庭。外國外交官及黎智英家屬等百餘人亦於當日進入法庭。
中國政府常以國安法為藉口起訴香港記者與新聞自由捍衛人士,其中包括黎智英和《蘋果日報》的六名工作人員,該報社更被迫關閉,當局此舉為香港的新聞自由敲響了喪鐘。
在短短20年內,香港的排名從第18名大幅下滑,在無國界記者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所衡量的180個國家地區中名列第140。中國的指數排名為179名,這座全球最大的記者與新聞自由捍衛人士監獄至少已關押121人,其中12人位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