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記者籲科技龍頭啟動改革

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國際資訊與民主委員會聯合主席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和伊巴迪(Shirin Ebadi)等委員在《世界報》發表專欄,呼籲數位平台領導人竭盡全力打擊假訊息。
數位平台和社交網絡的企業領袖們,各位已經透過網路獲得財富和權力,我們在此呼籲各位進行重大改革,依照民主原則來提升資訊可靠度和平台責任。皮查伊先生(Sundar Pichai)、祖克柏先生(Mark Zuckerberg)、庫克先生(Tim Cook)、多西先生(Jack Dorsey)、貝佐斯先生(Jeff Bezos),史密斯先生(Brad Smith),取得可靠資訊的權利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無論各位的公司短時間內必須支出的成本有多高,我們都請您和其他人採取所有必要措施以保障這項權利。我們希望世界各地的數位科技公司企業領袖能一同促成系統性的改變,但我們指望各位樹立榜樣。
各位所領導的公司(Google、Facebook、Apple、Twitter,Microsoft、Amazon等)如今坐擁相當於國家議會和法院的權力,有權依各位的想法來規劃線上公共空間。由於「編碼即法律」而且使用條款不可協商,公共辯論的框架和規則任您定義,這是以前(通常是)我們賦予立法者的角色。民主國家對法律和機制皆以程序、制衡原則及透明度義務加以規範,但各位不受制於上述規範。各位對我們的社會、自由和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但大多時候都未受到問責。
各位有時被權力和您所造成的現象沖昏頭。數位平台對平行溝通產生了非常正面的影響。但缺乏義務規範而導致的資訊混亂正威脅著民主生活、公民和諧、新聞媒體的生存,也威脅著人們辨別真假資訊或走出同溫層的基本能力。演算法會根據平台的利益對內容進行分級,甚至在無意間偏好贊助的內容。在各種監控機制下,個人資訊變得容易取得,那些透過揭露資訊來服務公共利益的新聞媒體反而遭到破壞。
如果還需要多說什麼的話,Covid-19造成的全球疫情已經證明了知情權的重要性,這裡指的是得知可靠資訊的權利。「假消息大流行」就是資訊混亂的症狀之一。少了基於「事實真相」的公共辯論,我們就無法有效應對全球和地方性的挑戰,包括公衛危機、武裝衝突、恐怖主義,貪汙腐敗、歧視、侵犯人權、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組織犯罪。我們在2018年秋天起草《資訊和民主國際宣言》,正如前言所述:「人類必須具備知識才能發展生物、心理、社會、政治、經濟上的能力。」
我們的宣言提到,全球資訊和通訊空間「應保持、加強我們面對當前挑戰和預測共同命運的能力,幫助我們在顧及後代權利和利益的情況下,塑造全球性的永續發展。」這種論述空間是人類的共同利益。這就是為什麼36個國家在上一屆聯合國大會簽署了從這份宣言發展出的《資訊與民主國際夥伴計畫》。
我們發起的行動促使這些民主國家政府呼籲各位尊重「透明和問責原則(中略),以培養取得可靠資訊的管道,打擊藉由傳播假消息或操縱性資訊來欺騙視聽的行為」。他們還要求各位「在設計新程式、軟體和物聯網裝置之前,先依據聯合國商業和人權相關原則等準則履行[您]應負的責任」。
為確保各位的公司會尊重並促進「共榮共善」,您必須根據建立在各種原則之上的協作計劃來採取行動,尊重必要的盡職調查。我們邀請各位以結構化的方式在搜尋引擎演算法中推廣可靠的新聞和資訊來源,例如採用「新聞信任計畫」(JTI)。JTI是由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發起的自律計畫,目前已有120家媒體、工會、權利維護組織、消費者團體和數位平台參與合作。
2019年11月,來自9個國家的11個組織、智庫、研究中心一同創立了資訊與民主論壇,我們邀請各位一同合作以落實夥伴計畫。這個獨立組織的目的是要召集法學專家、IT研究人員和公民社會代表,一同商討、提出規範和自律的建議,第一個議題便是公共空間典範變遷所造成的難題。我們邀請各位和這個由民間團體主導的組織合作,一同努力擺脫這場危機,並避免其他所有可能會接連引發的危機。
各位已成功採取史無前例的措施來對抗有關冠狀病毒的謠言和不實資訊,有時甚至和過去慣常的做法背道而馳。我們向各位的努力致敬。不過各位已推出或支持的計畫尚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那些計畫旨在遏止特定現象,但需要整個重新思考的是整體架構。我們呼籲各位邁出重要的一大步,致力打造、實施能使公共辯論盡可能公開、包容、誠實的全球架構。
(作者: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資訊與民主委員會共同主席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資訊與民主委員會共同主席伊巴迪(Shirin Ebadi)和其他委員會成員)
簽署人:
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資訊與民主委員會共同主席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資訊與民主委員會共同主席伊巴迪(Shirin Ebadi)
陶氏數位新聞中心主任 Emily Bell
學者、人權律師滕彪
數位權力基金會(Digital Rights Foundation)創辦人 Nighat Dad
前共和報(Cumhuriyet)主編鄧達(Can Dündar)
法蘭西公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戴爾瑪斯-瑪蒂(Mireille Delmas-Marty)
史丹佛大學教授福山(Francis Fukuyama)
Constructive institute創辦人Ulrik Haagerup
薩哈羅夫獎得主易卜拉欣(Hauwa Ibrahim)
CNRS董事長 / CEO Antoine Petit
前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皮萊(Navi Pillay)
記者、Rappler CEO 雷沙(Maria Ressa)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Ethical Journalism Network 創辦人 Aidan White
記者、作家濟加爾(Mikhail Zygar)
這篇專欄於2020年5月2日發表於法國《世界報》上。